■ 楊海健和雲網站優化南來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一起本報記者 孫中欽 攝本報記者 陸梓華
  “就是覺得半年志願服務經歷很難忘,大家都想經常聚聚,繼續這難得的緣分。”楊海健告訴記者。2007年初,一次新老志願者聯誼聚會上,有人提出將每屆志願者都聚集起來,除了分享回憶,也可以再找找機會為第二故鄉做些什麼。“滬滇緣”就是這麼來的,一個“緣”字,蘊含著三重含義——既代表著彼此的“緣”分,也寓意著為當地老鄉“建築設計圓”夢,更寄托著“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願”望。
  這兩天,黃浦區五里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書楊海健心裡記掛的除了患者,又多了15個雲南來的孩子。今年8月,曾經的援滇志願者、心內科醫生楊海健,像往年一樣休假去雲南迪慶看老朋友時得知,那裡的偏遠山區有不少先心病患兒急需治療,楊海健立刻向上借錢海青年志願者協會求助,通過微博和微信平臺很快找到了願意為孩子免費手術的醫療機構。於是,一場“希望心”公益行動開始了。
  楊海健們的身後是“滬滇緣”——1998年本市啟動上海赴滇青年扶貧接力項目,迄今共有16批隊員共330多名志願者先後赴滇。回上海後,他們因此而成了一家人。雖然離開了紅土高原,但為滬滇兩地間牽線搭橋的熱情不減。“服務雲南一生一次,關註雲南一生一世”,是這個大家庭成員共同的夢想。他們一起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商務中心像“希望心”這樣的公益項目。
  那一根系統傢俱 看不見的線
  短短6個月服務為何牽動如此深情?黃浦區區委辦副主任楊國威認為,當年首批赴滇,給他留下了受用一生的回憶和財富——
  當時他是市兒童醫院泌尿外科醫生,在他服務的紅河州屏邊縣人民醫院,很多病人可以不掛號直接就診。當地同事很朴實:對邊遠地區鄉親們來說,1.4元的掛號費可不便宜,能省儘量幫他們省,還可以多配些藥;在上海,醫生們分科細緻、專業精深,視野難免受限。而在雲南,同事個個都是全科醫生,盡心儘力盡己所能回答鄉親們的每個疑問。“或許他們醫術不是最高明,但在那裡,我真正體驗到了什麼叫醫者仁心。”楊國威說。
  被一根看不見的線所牽,每年“滬滇緣”成員都會攢著公休假回雲南走走看看,希望能盡己所能為老鄉們做些什麼。他們習慣說“回”而不是“去”,因為,那裡是第二個家。楊海健堅持每年義務獻血,她的獻血假常用在回“家”的路上。
  結束志願服務至今,除了帶家人旅游,楊國威曾五“回”雲南——2001年參加巡迴醫療隊;2003年送第六批志願者;2005年,他作為國際志願者隊隊長赴老撾時聯繫雲南團省委選派專業志願者;2008年,赴滇10周年紀念;今年,上海青年赴滇志願者15周年紀念……他覺得,在自己人生拼圖中,紅土地是絕對不可以少的一塊。
  那一份 忘不了的緣
  赴滇志願者來自各行各業,回滬後繼續在各自崗位成長、發展。可在“滬滇緣”,他們的身份只有一個——愛的傳遞者。
  2011年,一名志願者回雲南發現德欽縣4歲女孩卓瑪因車禍面癱失去了笑容。消息傳回上海,伙伴們馬上找到五官科專家聯繫醫院,將小卓瑪接到上海為她重塑微笑。
  今年8月,楊海健在迪慶偶遇何梓靖旋,發現她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當地同事告訴她,這樣的孩子在山村裡還有不少。楊海健立刻通過微博和微信求助,經“滬滇緣”伙伴和青年志願者協會積極轉發,民辦瑞慈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餘誌慶紛紛伸出援手。大半個月後,上海醫療專家前往玉溪、迪慶、紅河義診,確定了15名適合手術的孩子。錦江集團、太平洋保險集團、光明集團紛紛表示願為“希望心”提供支持。
  (下轉A4版)(上接第1版)
  那一段 說不盡的愛
  “楊醫生,冬天你們這裡沒有雪山吧?但是在我們藏族眼裡,你們上海來的志願者,就是我們的雪山。”楊海健保留著這樣一條短信。這是一名雲南當地的糖尿病患者發給她的,他用藏民眼中最神聖的雪山,贊譽上海醫生。在雲南時,楊海健每周兩次都要這名病人測量血糖,回到上海後,她還特別叮囑那位病人別忘了每周兩次自測血糖,再用短信將數據告訴她,確定下一階段血糖控制方案。就這樣,病人通過“遠程”治療漸漸康復了。
  楊海健覺得,6個月的經歷,讓她的人生開始變得不同,“志願者”對她而言,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忽然發現,除了兩點一線上班下班,自己還可以做很多。世博會期間,“滬滇緣”組建了“七彩小屋”城市服務站點督導隊,大家來自全市各區縣,但每個人都剋服了困難,保證每周兩次到各個站點瞭解情況,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楊海健有一對可愛的龍鳳胎兒女,如今,楊海健每年都在單位里組織為包括雲南山區在內的貧困地區孩子募捐,兩個小家伙成了最積極的參與者。
  在雲南時,韓琦作為一名支教老師,和雲南孩子朝夕相處。為了激勵孩子們在課堂上開動腦筋,大聲發言,韓琦準備了“中華”牌鉛筆等小禮物。在上海孩子眼裡,這些文具再普通不過,但山區孩子卻將“上海鉛筆”視作珍寶。回到上海後,她和公司同事、“滬滇緣”的伙伴們和當地孩子結對,資助學費,更通過書信鼓勵他們,“前後有100多名,他們中98%的孩子考上了大學!”男生汪學智是韓琦結對的一個孩子,武漢師範大學畢業後,他選擇在武漢恩施山區做一名支教老師,小汪說,自己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受了上海志願者們的影響。如今,小汪已經回到香格裡拉,成為一名年輕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為更多山裡孩子引路。  (原標題:滬滇緣:一個大家庭的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l34jlmpt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